相关政策的出台,为医药企业跨省区设立合规的GSP分仓提供了法律依据,进而促进医药冷链物流网络体系的建设。然而,要构建全国性的医药冷链物流网络多仓协同体系并非易事,仍需跨越多重障碍。
7月20日,山东省药监局印发的《山东省医疗器械多仓协同经营监督管理办法》正式予以实施。8月15日,瑞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即在山东省烟台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窗口成功申领到医疗器械多仓协同经营许可证。
据悉,瑞康医药集团主营业务以向医疗机构供货为主,其中冷藏类医疗器械占比较大;作为山东省首家医药物流多仓协同试点单位,在统一计算机系统、统一质量管理、统一制度管理的前提下,整合集团25家子公司仓储运输资源,实施医疗器械多仓协同管理,在降低医疗器械储运风险的同时,预计每年可节省运输储存费用1000余万元。
医药冷链物流短板
我国冷链物流起步较晚,相关基础设施极不完善。根据中冷联盟每年统计发布的《全国冷链物流企业分布》数据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冷库保有量达到5224万吨,具有法人企业的冷藏车保有量达到143649辆,年均增长率超过了10%,且保持稳定增长。但从人均保有量看,冷库仅为0.037吨/人,冷藏车为每万人配有1辆;而美国2019年的冷库容量为 1.03 亿吨,预计到2022年达到1.07亿吨,人均保有量将达到0.48吨/人;美国冷藏车保有量2019年达到25.41万辆,平均每千人配有1辆冷藏车,综合增长率维持稳定水平。
就医药冷链物流而言,我国医药冷链物流费用规模在2021年约为220亿元人民币,增速为24.58%,位居全球前列。尤其是随着近年来疫苗接种率和接种深度的提升,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市场品种结构也变化明显:在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品种结构中,疫苗占比约为13.07%,其他生物制品占比约为41.61%,这意味着高敏感性温控产品占比达到55%。
2021年12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建设“四横四纵”8条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2021年10月,商务部发布《关于“十四五”时期促进药品流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快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医药物流服务体系,提升由区域物流中心、省级物流中心和地县配送中心构成的全国医药物流网络的服务功能,发展多层次的药品供应链物流网络”。此外,还要加快农村药品流通网络建设。以县域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继续加快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药品配送体系,支持药品流通企业与第三方物流、邮政、快递等进行市场化合作,参与城乡药品流通的第三方企业要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对于药品储存、运输等环节的有关规定。
商务部的文件还提出要求,要加快发展现代医药物流,加强智能化、自动化物流技术和智能装备的升级应用。推进区域一体化物流的协调发展,探索省内外分仓建设和多仓运营。鼓励第三方医药物流发展,推动药品冷链物流规范发展,构建便捷、高效、安全的现代医药物流体系。推动建设一批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和产品信息可追溯的现代中药材物流基地,培育一批符合中药材现代化物流体系标准的初加工仓储物流中心。
但需要看到的是,我国有14000余家医药商业批发企业,医疗企业为2.75万家,进入百强的医药流通企业门槛仅为12亿元人民币左右,意味着大量的中小药企参与到医药物流的供应链过程中,医药冷链物流从厂家到用药终端将经历多个物流环节。参与物流过程的企业越多,就越无法保证储运过程的合规性,百姓的用药健康存在极大的隐患。
多仓协同助力医药冷链物流
2021年,商务部颁布文件明确鼓励加强农村药品物流体系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药品配送体系,也支持“加快发展现代医药物流,加强智能化、自动化物流技术和智能装备的升级应用。”同时,因为疫情影响,我国医药电商业务尤其是B2B、B2C电商业务得以快速发展,其年交易规模已经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而O2O业务也在快速增长中。根据上海通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预测,我国医药电商业务的年总销售规模不出三年将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
与传统业务不同的是,医药电商业务的特点是品类非常多、订单金额小、拆零化非常严重,并且对配送的及时性要求越来越高。上海通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受托调研显示,我国医药电商B2C业务的平均订单金额不超过80元,平均订单行数不到2行,并且城市O2O业务的增速明显。在电商业务的冲击下,传统医疗机构的采购订单也呈现出小批量、多批次、订单碎片化的趋势。尤其是医药冷链产品的发货、配送,在确保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提高智慧物流技术的运用比例,才能在降低成本的同时确保其储运过程的合规、快捷。
令人欣喜的是,在国家药监局颁布的《药品经营和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明确了药品经营企业可以跨省辖区设置仓库,这就为医药企业跨省区设立合规的GSP分仓提供了法律依据。一旦允许企业跨省区设立医药分仓,就意味着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网络能够拥有充足的分仓节点,则长距离的储运过程就有了保障。
但是,我国只有4家头部药企基本建立了覆盖全国大多数省区的医药物流体系,其内部软件系统仅仅在金融财务、业务ERP层面实现初步打通;医药物流体系还不能做到全国数字信息共享、订单流转、数据追溯。同时,对于我国现有的400多家现代医药物流企业而言,其现代化也仅仅停留在企业仓储作业的自动化和内部信息的初步共享层面,更谈不上在全国建立医药冷链物流网络体系。
应该看到,我国医药物流网络中心的“信息孤岛”现象是普遍的,物流中心之前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也是不统一的。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药商业分会从2018年开始筹划建设全国医药物流云仓网络,2020年开始建设医药物资应急配送体系,2021年启动了全国医药物流云仓多仓协同建设工作,其核心目的就是通过信息化平台手段将不同现代医药物流企业的仓库WMS软件对接起来,实现在协会建设的医药物流云仓网络内数字信息共享、跨区域物流订单一键转接、订单信息全网可追溯等效果,进而将物流信息与供应链金融业务结合起来,解决参与企业的三方物流业务开发、固定资产盘活和订单融资等需求。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这种由专业的行业协会牵头、具体企业以项目合作形式参与的多仓协同体系建设工作,将有效推动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网络体系的建设,会比较贴近市场的需求。
医药冷链物流多仓协同路径
根据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药商业分会的实践,要构建全国性的医药冷链物流网络多仓协同体系,非常不容易。
根据以往经验,首先第一步需要将各家的WMS仓储系统与多仓协同平台软件系统进行接口对接:由于各家使用的软件品牌不同,底层架构与技术路径不同,而且各家对此项工作的认知和支持力度也不一样,因此接入平台系统的进度和面临的困难也差异非常大。很多企业在系统对接这一环节就被淘汰掉。
同时,许多企业仅抱着观望的态度参与这一工作,系统对接后也不真正使用,导致多仓协同平台系统上流转的业务数据不够,没有体现出经济效益来。而有的企业物流中心虽然具有现代化的设施设备,但其本身并没有专业提供对外三方物流服务的团队,其物流管理与运营水平较低,没有服务意识,很难做好对三方物流客户的服务。
结合此前的工作经验,多仓协同推进工作的第一步应该是对接各地物流分仓的仓储软件系统;第二步是组织志同道合的药企,将物流中心从原医药公司体系内剥离出来,在“产权不变、人员不变、业务不变”的三大原则下,组建成立轻资产的、以医药物流运营为主营业务的平台型公司,将内部业务市场化、外部服务内部化:原医药公司的储运业务为该公司的基本存量业务,同时承接各类医药三方物流增量业务,实现医药物流平台公司的经营效益。
该医药物流运营平台公司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股东的原有存量业务和仓库,迅速建立起遍布全国绝大部分省份的仓储物流体系,具体的业务交由各地分仓子公司进行运营;总公司负责对接全网业务即承接全国层面的工业药企、电商药企的业务和进行数据管理、质量管控,开发适合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产品。
笔者认为,这一模式在当下市场环境下只要操作得当,是有可能在三年左右发展成为拥有遍布全国医药物流网络的专业医药物流企业,而且届时可以在品种有序营销、供应链金融、数据挖掘等多方面产生更大的价值,有可能快速资本化。
应该讲,柔性化的医药物流中心才能适应未来需求高度碎片化的趋势,而多仓协同模式才能满足医药冷链物资快速跨省终端配送的需求,这在未来的疫情防控工作中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目前,头部药企和行业领先药企已经在快速推进医药物流网络“多仓协同”工作,很多民营药企还在观望。实际上,在当下的医药供应链态势和环境下,医药流通领域的竞争已经是产业链和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地方民营药企的传统优势正受到越来越强的冲击,如果再不发生改变将面临生存困难,也很难再做大。
在笔者看来,构建全国性的属于民营药企的医药物流网络“多仓协同”体系,将是未来部分区域药企还能生存和继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助力我国医药冷链物流体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作者职务为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药商业分会秘书长)
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政策,意在实现网点布局与区域发展相适应、药品供应能力与药品需求相匹配的均衡有序发展格局,加快建立布局合理、便捷高效、安全有序的现代医药物流服务体系。
现阶段我国医药业物流从业务运作情况来看,物流中心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进程相对比较缓慢,物流费用高,配送及时率低,错配及二次配送多,车辆可视化程度低等痛点比较明显,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阿帕数字(Arpa)针对医药行业痛点问题,推出了数字医药物流解决方案,通过识别运输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实现订单管理、智能调度、现场装车、在途监控、在线签收的全流程节点管控。使用Sarpa数字开放平台的路径优化算法,结合彩虹糖智慧屏(Skittles)生成最优配送路径,减少错误配送频率以及二次配送频率。通过智能装箱、智能配载以及智慧决策,将配载率提高5%-7%之间,车辆周转率可提高4%-6%之间,最终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